今日头条丨“借名买车”的法律风险
2022年4月10日      ( 正文字号: )
[ 导语 ]

日常生活中,基于限购、贷款等不同原因,有些人会将自己的身份证出借给他人买车,而有些人则需借助他人的名义买车。现实生活中有人有购车资格但无购车需求,有人有购车需求但无购车资格,不需要购车者出借,需要者借用,看似你好我好,实则危机重重。对此,本文将带大家一起看看“借名买车”的法律风险。

[ 内容摘要 ]

借助他人的名义买车,看似你好我好,实则危机重重。

[ 内容 ]

一、“借名买车”违法吗?

“借名买车”顾名思义就是借用他人的身份证使用该身份证名下的购车指标并将车辆登记在其名下,并且可能还会借用其名义贷款。此种现象在生活中颇为常见,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拒绝亲友的热切恳求而同意其借名请求。对此,小编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出借身份证给他人买车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以下简称《居民身份证法》)第16条规定,有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所以出借身份证给他人买车的行为违反了《居民身份证法》关于身份证不得出借的规定,据此,“借名买车”行为是违法的。

二、“借名买车”有哪些法律风险?

(一)借用人的风险

一是出借人不履行借名协议。有时,出借人会以各种理由事后否认借名购车事实的存在,拒绝履行借名协议,在出借人符合购车条件,摇号中签后,拒绝配合借用人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二是出借人要求借用人返还车辆(指标)。出借人在指标转让或租赁期间可能因自身购车需求或者规避自身风险等其他原因转而改变主意,要求借用人返还车辆(指标)。

三是借名购车协议被认定为无效。购车指标属于一种许可资格,并非物权法保护意义上的物,所以是不可以作价买卖的。因借名购车违反了相关政策,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审判实践中,存在被法院认定为无效的可能。

四是可能出现车、钱两空的风险。在车辆因登记人(出借人)办理抵押、出售或因出借人涉诉等情形下,车辆被视为出借人的财产遭强制执行等情形而造成借用人车、钱两空的局面。

(二)出借人的风险

一是发生交通事故时,可能需要与借用人承担连带责任。登记在出借人名下的车辆由借用人实际占有、使用,出借人无法对车辆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在发生车祸时与借用人(驾驶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也可能因为借用人的过错而需与其共同承担违章罚款、车辆保险等方面的责任。

二是个人信用的风险。在借名后贷款买车的情形之下,借用人是实际还款人,出借人是名义还款人,若借用人逾期偿还贷款,就有可能对出借人(名义还款人)造成信用损失,带来个人信用污点。

三是受到行政处罚的风险。借用人若在使用车辆的过程中存在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而被行政机关处以行政处罚,作为车辆名义所有人的出借人也可能会因此而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司法实践:“借名买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出借人是否担责?

实践中,法院一般认为,在借名买车情形下判断登记车主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时应考虑:(1)登记车主是否实际支配、控制车辆;(2)登记车主能否从车辆运行中取得利益。实践中,在下列情形下,法院一般认定登记车主存在过错而需承担责任:一是车辆驾驶人不具备驾驶资格;二是车辆本身存在影响安全的缺陷或者故障;三是车辆保险存在瑕疵。

综上所述,“借名买车”无论是对出借人还是借用人来说都潜藏较大风险,当遇到亲戚朋友请求借名买车时,应理性拒绝其请求。若实在无法拒绝,要同时核查借用人是否取得驾照、购买的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通过车辆检验、是否购买交强险等信息,仔细评估风险之后,再慎重作出决定。


(图源网络)

[ 参考文献 ]

1.《“借名买车”风险知多少 侥幸心理不可有》,载微信公众号“民主与法制社”,2020年6月4日。
2.《涨知识!借名买车发生事故,谁来赔?》,载微信公众号“法治浦东”,2016年11月5日。
3.佟雪竹、佟雪松等诉王连智、刘鑫、洪俊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北京市大兴区(县)人民法院(2015)大民初字第12307号民事判决书。
4.《借名买车发生事故,登记车主要负赔偿责任吗?》,载微信公众号“最高人民检察院”,2017年11月18日。

发表评论
推荐阅读
今日头条 |“提前还贷”的法律要点与风险防范
对于提前还贷问题,是否构成违约需要根据合同内容具体判断,并且借款人难以依据格式条款或情势变更事由抗辩
今日头条|劝人饮酒可能会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本文将通过梳理现行法律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分析同桌共饮者相关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
今日头条|《民法典》如何保护肖像权?
《民法典》删除了侵犯肖像权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同时,还明确了五大类肖像权合理使用的情形。
热门排行
学术公告
相关文章

编辑:李慧敏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