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立法研究》
作者:石佳友 贾平 等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石佳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杰出学者计划青年A岗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法国巴黎第二大学、图卢兹南部比利牛斯联合大学、佩皮尼昂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
贾平,独立智库公共卫生治理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生命伦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海斯廷生命伦理研究中心成员,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立法研究》以跨学科研究方式,对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治理重大疑难问题展开了研究。本书首先概括介绍了人类可遗传基因组编辑的科技进展及规制现状,然后提出了以法律和伦理为核心的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多层次治理框架,并着重对不同部门法的法律规制进行了分析;紧接着,本书分析了基因编辑涉及的人的尊严、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权利保护问题,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审查机制展开了讨论;本书还探讨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法律规制问题。在梳理国内外法律政策和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本书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体系、伦理审查机制、设置国家级伦理咨询机构、建立相关的法律责任等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治理关键提出了立法框架和优化进路。
2.《人脸识别:看得见的隐私》
作者:[英]伊恩·伯尔勒
译者:赵精武、唐林垚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伊恩·伯尔勒(Ian Berle),斯塔福德郡大学“法律与道德”课程模块的专家评估员。
赵精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学术研究方向为民法学、网络法。兼任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等。
唐林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后。兼任《商法界论集》副主编。学术研究方向为民商法、网络法。
本书深入探讨了围绕人脸识别技术产生的一些伦理和法律议题。本书认为,不加控制地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会侵犯个人数据权利和个人隐私,损害其自由。同时,在公共安全等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安全防范效果,反而可能加重个体在部分生活场景中的不便。对此,本书运用德沃金的二阶自主权理论、边沁的囚徒理论、福柯的警察权力观等诸多学说,深入分析了“我们对人脸识别技术享有或可以主张何种权利”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自主权”这一极具解释张力的概念,指出应当运用法律与伦理的解决方法来更好地保护隐私、规制数据商品化、维护公民身份安全。
3. 《人格权法研究》
作者:程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程啸,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不动产法、网络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参与《侵权责任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的起草论证工作。
在《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之际,本书对我国人格权法律规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充分的阐释,同时吸收了我国司法实践的经验和比较法上的优秀经验,对人格权基础理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人格权领域的前沿问题,如人体器官捐赠、代孕、胚胎的法律地位、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等问题。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吴志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