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2022年年度总结
发布日期:2023/1/22      正文字号:
[ 内容 ]

日迈月征,转瞬又是一年。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在此向关心和支持中心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问候,并致以最美好的新年祝福!

时序轮替,见证奋斗足迹;实干苦干,成就奋进梦想。2022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心坚持稳健的发展基调,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服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质增效,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构建中国自主民商法学知识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力理论支撑的征程上砥砺奋进,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学术研究

2022年,中心研究团队以中心名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篇,出版新著(含译著)19部,取得19个科研项目立项,充分发挥了中心作为民商法学研究“国家队”的带头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商事法治事业的建设。


(一)科研成果

中心研究团队打造多篇学术力作。其中,三大刊3篇;其他高水平CSSCI(含扩展版)、SSCI65篇。

2022年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高水平CSSCI(含扩展版)、SSCI论文发表情况

(按姓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2022年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高水平CSSCI(含扩展版)、SSCI论文发表情况

(按姓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2022年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著作出版情况

(按姓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纵观中心研究团队本年度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以下三个鲜明特色贯穿始终:

第一,以建构中国自主民商法学知识体系为目标。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中心研究团队积极探索当代中国自主民商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产出了多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王利明教授撰写的《构建<民法典>时代的民法学体系——从“照着讲”到“接着讲”》一文、王轶教授撰写的《致力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一文,均从具体制度层面对中国自主民商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熊丙万副教授、吴至诚助理教授在《AsiaPacific Law Review》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为扩大中国自主民商法学知识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

第二,以基础理论与规范分析并行为方向。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不仅能够服务于理论精进,亦能够有效指导立法活动以及司法实践。与此同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必须借助规范予以落地,这就要求在研究方向上必须坚持规范分析与基础理论协同并进。本年度,中心研究团队始终坚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本进行规范分析,由此取得了多项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成果。杨立新教授撰写的《从原则到例外:<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则的体系化展开》、叶林教授撰写的《公司债券的私法本质及规则展开》、高圣平教授撰写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特殊规则释论——以法释[2020]28号第9条为中心》、朱虎教授撰写的《人格权侵害禁令的程序实现》均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第三,以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为核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民商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应积极回应时代的需求,为当下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面向数字信息时代,聚焦于法律与技术,张新宝教授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主题撰文探讨,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释义》一书;面向生命科技时代,聚焦于法律与伦理,石佳友教授就单身女性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基因编辑等主题撰文探讨,并出版《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立法研究》一书;面向市场经济时代,聚焦于法律与经济,钟维副教授发表《基于价格影响的期货市场操纵规制理论:反思与重构》一文,吴至诚助理教授发表《保底信托效力认定的类型化研究》一文;面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聚焦于法律与环境保护,竺效教授出版《绿色原则规范解释实案释法》《环境法案例研习之绿色原则规范解释》等书籍。

(二)科研项目

中心研究团队承担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研究项目共计19项。

2022年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情况

(按姓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由上表可见,本年度中心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坚持以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主攻方向,具体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王利明教授承担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项目,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民法典》时代的民法学体系构建指明方向。

第二,重视商事领域的特殊性。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法治的支持。《民法典》虽采取民商合一的体例,但并未模糊商事领域规范所具有的特殊性。高圣平教授承担的《民法典担保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系对担保制度现代化的研究,其攻克的重难点问题正是商事担保。刘俊海教授承担的《全国工商联法治民企课题研究》项目系从民企的角度探讨如何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可见其关注的重心亦是商事交易规则的特殊性。林嘉教授承担的《职工及职工集体参与公司治理样板模式研究》项目系从社会法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及职工权益的保护,同样是观察到公司作为商主体的特殊性。

第三,聚焦数字经济对法治的影响。张新宝教授承担《大型互联网企业个人信息保护外部独立监督机制建立机制研究》项目,经由私法,超越私法,为个人信息的外部保护提供另一种可行的理论方案。此外,阮神裕博士后、杨显滨博士后等细化研究主题,就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私密信息的动态平衡保护等进行探讨。

二、社会影响

在扎根学术研究的同时,中心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在理论指引、学术传播、普法宣传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对新时代法治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中心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而砥砺奋斗。王轶教授、熊丙万副教授深度参与中央深改委于2022年6月22日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文件起草和政策解读工作;汤维建教授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林嘉教授在《民主与法制周刊》发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林嘉教授、石佳友教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多篇文章,涉及推动共同富裕、完善基因编辑治理等经国要事。

与此同时,中心亦广泛分享学术智识,致力学术传播。发轫于2000年的民商法前沿论坛克服疫情阻力,在2022年邀约知名学者,以线上形式举办8期学术论坛,围绕数字时代的民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前沿主题展开探讨;中心组织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制”在线讲座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英国纳菲尔德生命伦理学理事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驻华使馆等海内外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讨论;经教育部批准,中心与英国纳菲尔德生命伦理学理事会合作成功组织了“基因编辑的法律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民法典高峰论坛“民法典二周年:实施成就与展望”以线上会议形式成功举办;联合创办的“家事法讲坛”顺利开展了第16期至第24期系列活动,取得广泛好评。此外,中心研究团队亦受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鳌亚洲论坛等机构,累计开展数十次讲座,内容涵盖数字时代的民法、中国自主侵权责任法知识体系、个人信息保护法、数字经济法治保障、妇女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反响颇佳。

身处信息化时代,中心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为法学学术理论的交流和先进法治思想文化的传播搭建重要阵地。依托中心创办的中国民商法律网是国内知名法律媒体,2022年,中国民商法律网网站及新媒体微信平台均保持多栏目全年更新,网站总访问量为475万,新媒体微信平台订阅用户增加至396038人,群发839条消息,日均2.3条,总阅读量为236.6万,其中有1篇图文消息单篇阅读量超过10万,7篇图文消息单篇阅读量超过1万。中国民商法律网仍继续扩大多平台影响力,在经营微博账号和知乎机构号的同时,新设今日头条账号,多平台协同共进,在传统领域内精益求精,在新兴领域内突破自我,不断输出有深度的内容,传播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中心推出的“判解研究编辑部”公众号,以《判解研究》刊发文章为主要推送内容,将2000年始第1辑至今第99辑的目录内容及精品文章予以发布,积极架构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的沟通桥梁。中心资料室于本年度新增中文图书453种,外文图书33种,港澳台图书17种,港澳台期刊15种。




此外,中心亦践行公益使命,勇担社会责任。王利明教授着力参与法治宣传教育,获评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所著《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书获评2022年十大法治图书;汤维建教授积极传播法治理念,获评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杨立新教授在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络平台开设账号传播法律知识,累计已获得二百多万次播放;张新宝教授在学习强国网站发表多篇普法文章,社会反响积极热烈。


三、人才培养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法学人才培养工作。2022年,民商法教研室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王利明教授、王轶教授、姚辉教授、高圣平教授、石佳友教授、朱虎教授及熊丙万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林嘉教授的主讲课程获评2022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本年度,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中有18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2篇(含合作作品),9人在全国性学术征文比赛中获奖,5人在全国性学术论坛中作主旨报告。在项目申报方面,2019级博士研究生赵一洲立项中国法学会2022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玉涛立项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22年青年学者研究项目。此外,2019级博士研究生陈嘉白、宋史超及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怡雯荣获2022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2022年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高水平CSSCI(含扩展版)论文发表情况

(按姓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2022年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获奖情况

(按姓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2022年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参与高端学术论坛情况



“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23年新年贺词饱含深情、催人奋进。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2023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依照党和国家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继续紧扣国家发展目标,着眼中国实践,突出问题导向,站在国家法治的高度,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和整体性的研究,重点围绕“民法典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核心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夯实中国自主民商法学的体系基础,同时对土地三权分置、数字经济的基础性私法制度以及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新兴重大疑难民商法问题进行专项突破,为中国自主民商法学体系的发展攻坚破难,并努力促使研究成果在立法政策、司法裁判、行政监管等实践层面发挥广阔的效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发表评论

编辑:李晶晶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