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丨恋爱期间互赠财物,分手后如何处置?
2022年5月19日      ( 正文字号: )
文章标签:民法   赠与合同   民间借贷
[ 导语 ]

2月14日、5月20日、农历7月7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同的日期开始有了特殊的意义,各种花式情人节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大额红包、昂贵礼物等成为了情人节的必备品。曾经如胶似漆,眨眼分道扬镳,此时,在恋爱期间互赠的财物该如何处置呢?对此,民小商带你一起来看看恋爱期间互赠财物,分手后如何处置?

[ 内容摘要 ]

恋爱期间互赠财物,在分手时这些财产能否要求返还,还得结合具体情形分析。

[ 内容 ]

一、情景解析

恋爱期间互赠礼物非常普遍,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手机、车子、房子等等,在分手时这些财产能否要求返还,还得结合具体情形分析:第一,判断双方互赠礼物是否构成民间借贷,若构成民间借贷是需要返还的;第二,需判断相关行为是否构成赠与。在构成赠与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看财物价值的大小,另一方面需要判断是否是以结婚为目的或条件。通常情况下,恋爱期间互赠小礼物、小礼品,分手时索回的,法院不予支持,但若是贵重物品,则分手时可以要求返还。若是以结婚为目的或条件,可能构成彩礼,如果具有彩礼性质,而最终并未缔结婚姻,是可以要求返还的。




二、法院怎么看

(一)赠送的贵重物品

案例一:黄某和胡某为男女朋友,恋爱期间,黄某的手机因故遗失,胡某便为其购买价值6000元的手机,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双方发生矛盾,感情破裂,于是胡某便诉诸法院主张购买手机的费用构成借款,要求黄某返还购买手机的费用。

对此,法院认为:“恋爱期间互赠礼物以满足情感的需要是常理之事,并不以长期关系维持为条件。按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在黄某暂时没有负担能力的前提下,胡某为黄某购买价格将近6000元的手机的行为,视为赠与更符合常情常理。最后,赠与合同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案涉手机现已交付黄某,并由黄某使用和支配,可见黄某接受该礼物。综上分析,胡某为黄某购买手机支付费用的行为并非借款行为,应为赠与行为,胡某可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前撤销赠与。现胡某请求返还手机的费用,实为请求撤销赠与合同,鉴于案涉手机已交付黄某使用并支配,现黄某也不同意返还手机或手机费用,故胡某请求返还手机的费用缺乏法律依据。”

(二)赠送的大额财物

案例二:于某和王某为男女朋友,双方恋爱期间于某多次向王某大额打款,其中包括5月20日微信转给王某520元。2021年7月,双方结束恋爱关系后,于某多次要求王某返还相关款项,但王某未返还,于是于某便诉诸法院要求王某返还相关款项。

本案中,法院认为:“涉案大额款项是于某赠与王某的大额财物,从双方相处时间、社会常理而言该款项已经超出了男女恋爱期间正常经济往来的范围,应视为以将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带有彩礼性质,现双方结婚已无可能,王某应返还原告于某上述款项。但5月20日微信转给王某520元,从转账的时间、金额和对象来看,该部分款项性质与彩礼大相径庭,系于某基于双方情感自愿的付出,受赠方依法无需返还。”




三、民小商提示:

在第一个案例中,法院认为在构成赠与的情况下,赠与人要求撤销赠与合同的,在受赠人已实际支配并使用相关物品时,赠与人要求受赠人返还相关费用的,法院不予支持。在第二个案例中,大额转账可能会被认定为具有彩礼性质,但520元的转账则被认定为基于双方情感的自愿付出。

男女双方恋爱期间互赠礼物或给付金钱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增强好感、培养感情,一般为赠与性质。但双方分手时所赠财物是否应该返还,需做如下区分:一、恋爱期间的小额财物赠与或消费支出,系一方基于双方的感情对另一方的好意施惠行为,不应当要求返还;二、赠送的大额财物,若是以结婚为目的或条件的,可能构成彩礼,分手时可要求返还。



(图源网络)

[ 参考文献 ]

1.《2.14情人节法律风险指南》,载微信公众号“法妞问答”,2022年2月14日。
2.黄静、胡可然民间借贷纠纷案,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1民终4611号二审民事判决书。
3.于庆、王翠芝赠与合同纠纷案,山东省禹城市人民法院(2021)鲁1482民初3053号一审民事判决书。

发表评论
推荐阅读
今日头条丨代收快递丢失,谁担责?
代收快递丢失,谁担责?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召开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日前在海南召开,来自全国民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及法律实务部门人士共300余
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015年4月14日,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热门排行
学术公告
相关文章

编辑:李慧敏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