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
作者:朱景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4月
朱景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法与社会、法与全球化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一问题或许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站在新世纪之交,作者力图将比较法与社会学的方法与框架,融汇于法理学的研究之中,并在书中穿插WTO以及欧盟法等具体话题的探讨。本文的许多观点与认识在现实中已经得到印证,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容错过。
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作者:瞿同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瞿同祖,历史学家,曾任云南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讲师、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其《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为学术界的开新之作。
正如“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想要理解中国的法律,势必需要领会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利用好法治的本土资源,以造福当下。本书正是一部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法学于一体的扛鼎之作,伴随作者的笔触,我们将鸟瞰中国古代帝国时期的家族、婚姻、阶级、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学思想的变迁,考察中国传统法律的主要特征与其意识形态属性。
3.《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修订版)》
作者:[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
译者:郑戈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美国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座法律教授,《美国比较法杂志》编委、国际比较法学会会员、国际社会防卫学会会员、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院士。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比较法学自诞生起,便始终围绕着这一关乎移植的法与社会的问题。本书将会解释各国的程序涉及之间的扣合、摩擦与冲突,以及其背后更大的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碰撞与排斥。同时,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将会进一步认识到,比较法学与社会学对于我们认识自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土化问题将在比较法的框架中得到释明。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颜佳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