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论文集萃>民法>正文
2022年2月8日 第36117篇《当代法学》 2022年第1期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问题——以《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解释为背景
作者: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摘要
《个人信息保护法》采取了“概括+列举”的方式,首次对敏感个人信息的概念作出了规定,并明确规定了“敏感性”的核心特征,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纳人敏感个人信息的范畴,从而区分了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与私密信息隐私存在交叉重合关系,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保护方式上应当区别对待。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判断主要应依据法定标准,但也有必要兼采“场景理论”。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应遵循“特定目的+单独同意”规则。只有在符合这些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对敏感个人信息进行处理。
关键词
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
结构框架
一、敏感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
二、敏感个人信息与私密信息隐私的关系
三、敏感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
(一)依据法定标准判断
(二)兼采“场景理论”
四、敏感个人信息处理中的“特定目的+单独同意”规则
(一)符合特定目的(specific purposes)规则
(二)符合单独同意规则
五、结语


(实习编辑:卢琛)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

编辑:江超男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