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论文集萃>民法>正文
2023年3月9日 第36808篇《法学研究》 2023年第1期
规制大众传播媒介的回应权
作者:朱虎 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摘要
针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回应权,使被报道者能更有效地维护其人格尊严,并能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诸多变化,使个人名誉更易受到影响,更为根本和重要的是加剧了社会的碎片化、极端化并产生了注意力经济,从而将对公共领域造成破坏性影响,由此突显了规制媒体表达自由的必要性。作为规制传播媒介的手段,回应权之名誉保护功能和提供多元化信息来源功能在当今依旧延续甚至更有必要。传统回应权的规制对象应予扩张,使回应权也能够针对类似于大众媒体的用户以及平台媒体、搜索引擎行使,回应权并能成为连接点,结合标签、算法等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但是,回应权毕竟涉及媒体的表达自由,其具体规则的构建、调整和扩充要实现基本权利之间的合比例关系。
关键词
回应权;大众传播媒介;人格尊严;公共领域;表达自由
结构框架
一、回应权的传统功能
二、大众传播媒介变迁下回应权的功能延续
(一)大众传播媒介变迁与回应权功能
(二)回应权规制媒体表达自由的正当性
三、回应权规制对象的范围扩张
(一)扩张回应权规制对象的必要性
(二)用户与平台媒体
(三)搜索引擎与算法
四、回应权的制度展开
(一)给予规制功能的应然规则设计
(二)对我国现行规则的反思
结语


(实习编辑:夏信)


http://www.faxueyanjiu.com/Admin/UploadFile/20230220/77fa4760-6477-41f3-bbca-7302c4557411.pdf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

编辑:夏信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