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民商法律网>授权学者>刘俊海
授权学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质疑塑造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的灵魂。

刘俊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经济法学硕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商法经济法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法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助理兼所务办公室主任社会法研究室主任等职。2006年9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
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课题为公司的社会责任。1998年9月,受欧盟资助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从事访问研究,研究课题为欧盟公司法。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受美国学术界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ACLS) 与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 CSCC)资助,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堪萨斯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课题为美国公司法。2007年8月,赴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2009年7月至8月,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做访问研究。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作为密西根大学格劳秀斯学者(Grotius Research Fellowship)和休斯学者(Hughes Fellowship),从事访问研究。
同时担任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商法研究中心及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客座教授;担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培训中心、国家法官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及河北大学等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
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商法经济法前沿问题
作为核心咨询专家或起草工作小组成员,参加了《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合伙企业法》、《政府采购法》、《西部开发促进法》等商事经济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多次参加立法机关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并多次向立法机关提供咨询建议,多项立法建议被采纳。独立承担或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范、健全、发展资本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项目。

荣誉奖励:
1、2006年,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2、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2008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评为“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最佳宣讲奖;
4、2006年,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内参》2005年第27期的《妥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中涉及外资股东的难点法律问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省部级)优秀信息一等奖。该文被黄菊副总理批阅。
5、2005年,《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和全国青联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评选中荣获金鼎奖(一等奖);
6、2003年,被《财经时报》评选为全国“2003年度十大意见领袖”;
7、2001年,《电子商务中的信任机制研究》(英文)在美国商法学会(the Academy of Legal Studies in Business)2001年年会上荣获拉尔夫•邦奇奖(the Ralphe Bunche Award),该奖为国际商法论文一等奖。
8、1999年,被北京市法学会授予“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9、2008年,《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版)获得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部级奖)二等奖;
10、2008年,《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版)在中国法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部级奖)评选中获得专著类三等奖;
11、2008年,入选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8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中的第二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12、2011年,入选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中的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1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7年度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优秀奖;
14、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8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15、2009年,《现代公司法》一书获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
16、2006年,《公司法的修改与解释:以司法权的适度干预为中心》(《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获最高人民法院《法律适用》“珠海杯”征文二等奖;
17、2004年,《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执法协调》(《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荣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18、2006年,被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评选为北京市第16届“灵山杯”优秀报告(党课)二等奖;
19、2005年,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供信息(国办)》2004年第21期的《关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的建议》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二等奖;
20、2005年10月,获得《中国消费者报社》颁发的“三一五文化贡献奖”;
21、2004年,《站在理论的前沿》获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与《我与消法》征文一等奖;
22、2003年,《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获民政部“民间组织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奖”。
23、2001年,《论商事打假行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4期)获国家工商局、中国工商管理学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12315”面向21世纪消费者权益保护征文一等奖。
24、2001年,《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25、2000年,《股东权保护概论》一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省部级)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三等奖;
26、1998年,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1997年7月30日第63期的《建议尽快纠正对〈联合国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民事权利”的不准确译法》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省部级)优秀信息奖。该文被钱其琛副总理批阅。
27、2008年和2011年,连续两次⼊选中国校友会⽹⼤学评价课题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
28、2014年,当选“中国消费者保护运动30年消费维权贡献⼈物”(中国消费者协会)
29“2014年度质量⼈物(中国质量报)。

学术成就

著作:
1、《现代公司法》,独著,法律出版社,ISBN978-7-5118-8228-8,171.4万字,2008年第1版,2011年第2版,2015年第3版。该书获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
2、《公司法学》,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8年8月版;
3、《公司法》,独著,名校名师讲义系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6月版;
4、《物权法与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副主编(王利明、祝幼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独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2005年4月,《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1997年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和全国青联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评选中荣获金鼎奖(一等奖);
7、《公司的社会责任》,独著,补白性著作,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于200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8、《商法经济法热点案例评析与立法问题》,独著,论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欧盟公司法指令全译》,独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译著,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1-12623-3,2007年8月第一版;
11、《公司法一本通》,主编,法律出版社,ISBN978-7-5118-9307-9,2016年4月版;
12、《中国法学家访谈丛书》,昆仑出版社,2000年版;
13、《股份制企业法律知识概述》,独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规范的证券市场--证券的法律分析》,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经济法原理》,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6、《法律的未来:信息技术对法律的挑战》(英),主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7、《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合著,中国工人出版社,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2月第1版。

代表性论文:
1.“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Then and Now”,Co-authored with Professor Cindy Schipan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Volume 2002,Number 1. LENGTH: 24908 words. 据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网(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03年9月13日的统计,该文是该网“亚洲法”论文中点击率最高的十篇文章之一;
2.“Chinese Business and the Internet: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rust”,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November,2002,35 Vand.J.Transnat'l L.1545. Co-authored with Prof. Timothy L. Fort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该文曾在美国商法学会2001年年会上荣获最佳国际商法论文奖拉尔夫·邦奇奖;
3.“The Perspectives for Tax Law in Hong Kong after 1 July 1997”,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ax Law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oward the 21st Century”,held in Leiden, the Netherlands in July 1996 and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in 1997.
4.“Increasing role of the courts in China”,Law, Development &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Asia,2003.
5.“The Protection of Social Rights and the Coming Implementation of CESCR in China,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domestic obligation to impleme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eld in Oslo, Norway, in November 1997.
6.“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in China”,Working Paper Series of Norwegian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 the University of Oslo,1997.
7.“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rectors and Managers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 Pacific Economic Law Forum, held in Hong Kong in December 1998.
8.“Legal reforms in China”,Governance, Decentraliz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 India and Russia, Jean-Jacques Dethier (e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373 – 405. ZEF-Discussion Papers on Development Policy No. 13,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 (ZEF),Bonn, September 1999. See, It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Governance on China, India and Russia”,3-4 May 1999,hosted by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 Bonn University.
9.“Overview of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Roundtable Meeting on Law, 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 in Asia (II),held in Bangkok,Thailand,19-20 November,2001.
10.《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是全面建设投资者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工程》,《上海证券报》,2016年9月14日,第11版;
11.《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倒逼经营机构诚信理性经营》,《证券时报》,2016年9月14日,第2版;
12.《国外品牌搞两套标准到底有没有错》,《消费日报》,2016年6月30日,第2版;
13.《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共产党员(河北)》,2016年第5期;
14.《“十三五”时期商事制度改革重点任务》,《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6年第1期;
15.《坚持重典治乱,确保新法落地生根》,《中国审判》,2015年第19期;
16.《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协同监管》,《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年第11期;
17.《依法救市的思考与建议》,《清华金融评论》 ,2015年第11期;
18.《弘扬消费者友好型裁判理念,助力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人民司法》,2015年第9期;
19.《脱钩后,如何依法自治》,《经济》,2015年第14期;
20.《全民股东权利与国企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21.《弘扬消费者友好型裁判理念 助力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人民司法》 ,2015年第9期;
22.《完善司法解释制度 激活消费公益诉讼》,《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年第8期;
23.《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后如何依法自治》,《经济参考报》,2015年7月21日,第8版;
24.《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是重大制度创新》,《中国工商报》,2015年7月11日,第3版;
25.《政府监管应走向法治化》,《北大商业评论》,2015年第7期;
26.《推行“一照一码” 助力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年第5期;
27.《“一证一号”释放改革正能量》,《时事报告》,2015年第5期;
28.《打造投资者友好型证券法,推动资本市场治理现代化》,《法学论坛》,2015年第4期;
29.《股权纠纷中如何确认股东资格》,《经济参考报》,2015年6月17日,第6版;
30.《工商登记改革不是降低交易安全》,《经济参考报》,2015年5月12日,第8版;
31.《商法学的时代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3月23日,第16版;
32.《建设消费者友好型社会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工商行政管理》 ,2015年第3期;
33.《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几点思考》,《企业文明》,2015年第1期;
34.《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法治的灵魂(专访)》,《光明日报》,2014年11月5日,第4版;
35.《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全面建设消费者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基石》,《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
36.《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重头戏》,《中国证券报》,2014年3月14日,第17版;
37.《丰田受罚,大公司该警醒》,《人民日报》,2014年3月25日,第22版;
38.《夯实保护消费者法律基石》,《经济日报》,2014年3月15日,第7版;
39.《互联网再大也大不过法网》,《检察日报》,2014年2月25日,第3版;
40.《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法学论坛》,2014年第2期;
41.《法院应热忱支持“知假买假”》,《经济参考报》,2014年2月21日,第8版理论版;
42.《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立法的思考与建议》,《江汉论坛》,2014年第1期;
43.《司法公信力是法治国家的核心》,《瞭望中国》,2014年第3期;
44.《坚持和创新公开审理制度》,《瞭望中国》,2014年第3期;
45.《扭转司法地方化现象,提升裁判公信力》,《瞭望中国》,2014年第3期;
46.《尽快启动公司法修改程序 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年第12期;
47.《以重典治乱理念打造<食品安全法>升级版》,《法学家》,2013年第6期;
48.《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及三套外商投资企业法联动修改》,《法律适用》,2013年第12期;
49.《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学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
50.《市场显现决定性作用,民事案由能否拓宽》,《人民法院报》,2013年10月23日,第2版;
51.《坚持重典治乱的法治原则 打造<食品安全法>的升级版》,《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3年第5期;
52.《市场秩序的维护离不开惩罚性赔偿制度》,《上海证券报》,2013年11月13日,第4版;
53.《加大消费者人格权保护力度》,《法制日报》,2013年11月1日,第7版;
54.《公益诉讼制度破解大规模侵权难题》,《法制日报》,2013年10月31日,第7版;
55.《后悔权引导理性营销与消费》,《法制日报》,2013年10月30日,第7版;
56.《新消法树立起规范与发展并举新思维》,《法制日报》,2013年10月29日,第7版;
57.《“消法”升级全面提振消费者信心》,《法制日报》,2013年10月28日,第7版;
58.《契约精神不是霸王条款遮羞布》,《法制日报》,2013年10月12日,第7版;
59.《买受人违约需缴重拍差价》,《中国商报》,2013年10月10日,第6版;
60.《当避以契约自由遮蔽正义》,《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0月9日,第4版;
61.《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解释与创新》,《法律适用》,2013年第10期;
62.《<公司法><证券法>联动修改迫在眉睫》,《中国商报》,2013年10月8日,第3版;
63.《建立新型IPO注册制势在必行》,《中国证券报》,2013年9月30日,第15版;
64.《旅游法,能给游客带来什么》,《人民法院报》,2013年9月29日,第2版;
65.《如何打造食品安全法升级版》,《人民法院报》,2013年9月3日,第2版;
66.《竞买拍卖房可贷款吗》,《中国商报》,2013年8月22日,第6版;
67.《无竞买资格却来搅局》,《中国商报》,2013年8月8日,第6版;
68.《一房怎能如此两拍》,《中国商报》,2013年7月25日,第6版;
69.《为何要旗帜鲜明地向消费者适度倾斜》,《人民法院报》,2013年7月16日,第2版;
7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草案>的制度创新》,《前线》,2013年第7期;
71.《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联动修改》,《法学论坛》,2013年第4期;
72.《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核心是民事责任》,《人民法院报》,2013年7月1日,第2版;
73.《公司法应与证券法联动修改》,《中国证券报》,2013年6月24日,第17版;
74.《打造法治股市:让市场长眼,为法律装牙》,《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6月20日,第4版;
75.《打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升级版 全面建设消费者友好型社会》,《工商行政管理 》,2013年第12期;
76.《尽快制定<期货法>护航期市升级版》,《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5月29日,第4版;
77.《坚持公正司法 铸造司法公信(下)》,《人民法院报》,2013年5月16日,第2版;
78.《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的升华与制度创新——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为中心》,《法学杂志》,2013年第5期;
79.《论法官公司争讼裁判思维的创新》,《法律适用》,2013年第5期;
80.《旅游法:让“玩儿”有法可依》,《人民法院报》,2013年5月3日,第2版;
81.《应重塑非法经营罪的罪刑法定原则》,《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4月22日,第11版;
82.《构建投资友好型基金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7日,第7版;
83.《苹果道歉是中国法治的胜利》,《法制日报》,2013年4月9日,第4版;
84.《弘扬欧美股权文化》,《资本市场》,2013年第4期;
85.《围绕股权文化建设,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上海证券报》,2013年3月15日,第6版;
86.《大部门制改革建议书》,《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3期;
87.《新<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七大制度创新》,《中国证券报》,2013年2月25日,第18版;
88.《引入新思维 完善政采制度体系》,《中国政府采购报》,2013年2月8日,第5版;
89.《反浪费法,根治公款浪费顽症》,《法制日报》,2013年2月2日,第7版;
90.《强化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若干思考》,《证券法苑》,2012年第2期;
91.《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法律对策》,《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9日,第12版;
92.《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93.《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应当并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8日,第7版;
94.《应将PE纳入基金法调整范围》,《中国证券报》,2012年10月29日,第9版;
95.《对“动物饲养人”不宜做扩大解释》,《检察日报》,2012年9月5日,第5版;
96.《如何保护公司并购中的小股东权利》,《经济参考报》,2012年9月4日,第8版;
97.《大力弘扬股权文化 建设投资者友好型社会》,《中国证券报》,2012年7月30日,第13版;
98.《增强诚实信用原则的可诉性》,《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第15版;
99.《认定产权,源泉证据比房产证更重要》,《检察日报》,2012年7月4日,第5版;
100.《论公司并购中的小股东权利保护》,《法律适用》,2012年5期;
101.《强化董秘稳定性的制度创新》,《董事会》, 2012年第4期;
102.《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刘俊海,《法学论坛》,2012年第2期;《法官如何裁判商人纷争—怎么看转变商事裁判理念》,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第2版,“司法热点怎么看之七”,2012年2月27日。《管窥中美“乔丹”姓名权与商标权之争》,《 光明日报 》, 2012年4月5日,第15 版;
103.《乔丹商标案胜负关键在于消费者》,《重庆晨报》第9版“名家专栏”,2012年2月27日;《去美国并购并非有钱就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2012年2月1日;
104.《赴美投资为何成了“带刺的玫瑰”》,新华社《经济参考报》,2012年1月18日;
105.《股市跌宕与法治相连》,《法治日报》周末版,2012年1月4日;
106.《坚持诚实信用原则,构建和谐消费环境》,《经济日报》第7版,2011年6月15日。本文是作者应《经济日报》之邀,为该报开辟的“诚信大家谈”专版撰写的开篇之作;
107.《多维度加大食品领域违法处罚力度》,《观点摘编》,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信息刊物。该文获得中共中央办公厅2011年12月31日致中国人民大学的《感谢函》的高度赞扬,为专业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108.《让夫妻间的股权悲情故事不再重复上演》,《人民法院报》,2011年11月9日;
109.《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应用于司法实践的若干问题研究》,《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2011年第8期;
110.《婚姻法解释(三)体现若干制度创新》,《人民法院报》,2011年11月9日;
111.《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12.《论商事纠纷的裁判理念》,《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
113.《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理论前沿》, 2009年第5期;
114.《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法学论坛》,2009年第3期;
115.《3·15应成为企业对消费者的感恩节——论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116.《一项塑造法官公信力的诚信工程》,《人民法院报》,2009年2月3日,第4版;
117.《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以上市公司监管立法为中心》,《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18.《弘扬股东民主理念,激活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2008年第10期;
119.《制定国有资产法的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20.《论股权平等原则》,《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121.《改革开放30年来公司立法的回顾与前瞻》,《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12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法治工商新品牌》,《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123.《论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124.《新公司法框架下的公司承包经营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8年第1期;
125.《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法学家》,2007年第6期;
126.《中国对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国际商事法务》(日本),2007年第9期;
127.《优化事务所内部治理,实现做大做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第6期;
128.《法律应该向弱者适度倾斜》,《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5期;
129.《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理论前沿》(中央党校),2007年第22期;
130.《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中国的解释与运用》,《中国法律》(香港),2007年第8期;
131.《一本不平的平话——评<行业协会商会平话> 》,《中国商贸》,2007年第6期;
132.《优化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资本市场》,2007年第11期;
133.《法学研究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134.《价格同盟: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亟待强化》,《人民法院报》,2007年10月16日;
135.《法律应该向弱者适度倾斜》,《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5期;
136.《新公司法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解释难点探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学论坛》,2006年第6期;
138.《新公司法解读》,《北大商业评论》,2006年第7期;
139.《新公司法实施中的争点》,《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6日)第九版整版刊登;
140.《构建和谐社会与法理念的更新——兼论和谐社会与社会法的完善》,《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141.《评<;公司集团基本法律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42.《从公共服务视角看行政机关的六种服务》,《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14期;
143.《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及其对仲裁实践的影响》,《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144.《妥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中涉及外资股东的难点法律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内参》,2005年第27期。该文被黄菊副总理批阅,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一等奖;
145.《证券法律的制度创新》,《中国金融》,2005年第22期;
146.《诚信株连的启示》,《新财经》,2005年第11期;
147.《股改的法律依据何在》,《新财经》,2005年第9期;
148.《公司社会责任与和谐消费环境的营造》,《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149.《建议尽快纠正对〈联合国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民事权利”的不准确译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1997年第63期。该文被钱其琛副总理批阅,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省部级)优秀信息奖;
150.《关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供信息(国办)》,2004年第21期。该文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二等奖;
151.《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第6期;
152.《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律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15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公司法的修改前瞻》,《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后载入《商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154.《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执法协调》,《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该文在2004年7月荣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被收入《中国商法学精萃 2004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5.《关于企业和企业家的维权立法问题》,《当代经济》,2004年第4期;
156.《论股东累积投票权》,《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
157.《完善国内仲裁司法监督问题的法学思考》,《北京仲裁》,2004年第1期;
158.《论新公司法的现代化》,《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冬季号;
159.《中国公司法移植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160.《一人公司制度难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61.《创新裁判思维,维护金融债权》,《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办),2006年第1期;
162.《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办),2005年第3期;
163.《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月旦财经法学》(中国台湾地区),2006年第3期;
164.《公司法的修改与解释:以司法权的适度干预为中心》,《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该文获最高人民法院《法律适用》“珠海杯”征文二等奖;
165.《论政府与人民的法律角色定位》,《法学评论》,1996年第1期;后载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刘海年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
166.《浅议法人财产权》,《经济研究参考》,1996/ZJ;
167.《论股东的表决权》,《法律科学》,1995年第6期;
168.《论不公正的新股发行与股东权的保护》,《河北法学》,1995年第6期;
169.《公司法修改应着力创新》,《法学》(华东政法学院),2004第7期;
170.《中国应尽快制定国有资产保护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20期;
171.《完善证券法,鼓励投资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内参》,2005年第28期;
172.《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27日第3版;
173.《创新法律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群言》,2005年第11期;
174.《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民商法官的裁判思维》,《山东审判》,2005年第3期;
175.《建立社会公众股股东单独表决制度的有关问题》,《中国金融》,2004年第23期;
176.《公司社会责任与和谐消费环境的构建》,《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177.《修改公司法,放宽公司的担保能力》,《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78.《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人和企业产权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64号;
179.《倾力打造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提交2003年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专题研讨会,收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中国工人出版社,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2月第1版;
180.《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保护》,《群言》,2003年第7期;
181.《上市公司分立与小股东权益保护》,《证券法律评论》2003年卷;
182.《规制政府采购人变相指定供应商的法律思考》,《中国政府采购》,2003年第6期;
183.《政府采购法重视对供应商权益的保护》,《中国政府采购》,2002年第6期;
184.《论完善证券法律责任的协调实施机制》,《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2003年第4期;
185.《论独立董事制度的几个相关法律问题》,《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186.《整顿和规范市经济秩序的法律思考》,《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7期;
187.《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质量万里行》,2003年第3期;
188.《电子商务主体及准入监管研究》,1.5万字,载入《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89.《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思考》,《法学论坛》,2002年第6期;
190.《政府采购法重视对供应商权益的保护》,《中国政府采购》,2002年第6期;
19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转让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
192.《修改公司法的指导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2月1日;
193.《投资基金立法若干争议问题研究》,《中国证券报》2002年3月29日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6期转载;
194.《市场化成熟度标杆——中国投资基金立法若干争议问题研究》,《国际贸易》,2001年第9期;
195.《民主管理公司——欧盟职工参加公司机关制度的立法过程》,《国际贸易》,2001年第7期;
196.《论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法学杂志》,1999年第1期;
197.《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基金法学者建议稿》,《民商法论丛》第14卷,2000年;
198.《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四个法律问题》,《法学》(沪),1996年第3期;
199.《论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商事法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200.《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201.《商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02.《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必须走向法治化》,《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并在《改革内参》第9期、第10期、第11期和第12期全文刊登;后载入《面向21世纪的思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20周年回顾与前瞻.》,王洛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刘海年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
203.《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企业改革与管理》,1999年第3期;
204.《加入WTO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化势在必行》,《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年第12期;
205.《论社会权的保护及<;经社文公约>;在中国的未来实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研究》,刘海年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206.《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律分析与思考》,《国有企业改革法律报告》,第1卷, 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07.《公司法修改中的重大问题》,《民商法前沿论坛》,第3辑,:王利明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208.《加强公司法解释学研究,积极审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商事审判研究》,2004年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209.《依法推进费改税》,《经济与法》,1999年第3期;
210.《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制度的比较研究》,《商事法论集》第3卷.,王保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
211.《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文萃》(1993~199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12.《股东权法律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法学》,1995年第8期;
213.《关于加强乡镇企业法律机制的研究》,《法学杂志》,1992年第1期;
214.《这样的“联手”有违法律》,《民主与法制》卷首,1999年第10期;
215.《中国应允许设立一人公司》,《民主与法制》卷首,1999年第14期;
216.《国际惯例≠真理》,《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
217.《股民状告证券商侵权案件的法律启示》,《国际商报》, 1999年7月26日第7版;并被法律之星网站1999年8月11日法制论坛转载;
218.《挑战股东利益最大化——美国近年非股东利害关系人立法研究》,《国际贸易》,2002年第7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1998年第10期;
219.《资本与知本最佳组合:建立有限合伙制度解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2期;
220.《中国公司法的特点》,《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
221.《股东权模式的内涵与功能》,《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4年第2期;
222.《有关中国公司立法的若干建议》,《中国证券评估杂志》,1993年第6期;
223.《转换国有大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法学杂志》,1993年第2期;
224.《股东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学》(上海),1995年第8期;
225.《国有企业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探讨》,《法制日报》,1996年4月25日理论版,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4期;
226.《入世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完善》,《经济时刊》,2000年第1期;
227.《政府采购立法若干原则研究》,《中国政府采购》,2001年第4期;
228.《论商事打假行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4期。该文于2001年3月荣获国家工商局、中国工商管理学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12315”面向21世纪消费者权益保护征文一等奖;
229.《塑造科学消费的良好法治与伦理环境——谈商家、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在推动科学消费方面的作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11期;
230.《建议尽快纠正对〈联合国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民事权利”的不准确译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1997年7月30日,第63期。1998年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奖;
231.《中国签署〈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1997年10月12日,第83期;
232.《“两权”分离理论失败,立法应取权利本位》,《内参情况》,中国青年报社编,1994年1月8日;
233.《股份制与合作制不能“捏”在一起》,《内参情况》,中国青年报社编,1994年6月8日;
234.《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应限制在五个法律层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1998年第22期;
235.《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A·艾德著),译文,2万字,《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4期;
236.《加强农村社会稳定的若干法律对策》,《法学杂志》,1998年第4期;
237.《走向成熟的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238.《中国公司法确认股东累积投票权的理论探讨》,《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
239.《消费者疑假买假胜诉,经营者知假卖假败诉》,《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1996年第6期;
240.《论股东权保护的渊源》,《法学杂志》,1996年第2期;
241.《中国公司法的特点》,《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
242.《转换国有大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法学杂志》,1993年第2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1993年第4期;
243.《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和行使》,《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
244.《论中国经济法的目标模式》,《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1988年第5期;
245.《论企业兼并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经济与法》,1988年第10期;
246.《建议尽快制定私人企业法》,《经济与法律》,1987年第8期;
247.《有效维权重在加大违法成本》(专访),《人民日报》,2005年3月17日第5版;
248.《理顺工商关系,保护消费者权益》(专访),《人民日报》,2003年11月3日;
249.《完善信用立法,夯实诚信根基》,《人民日报》,2003年6月17日;
250.《正当竞争应鼓励》(专访),《人民日报》,2002年7月15日;
251.《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的公开化与公正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3期。

本站收录作品

· 论上市公司双层股权架构的兴利除弊
·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方案的法律性质与规制策略——民法、公司法与证券法的三重维度
· 论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前后的出质股权守恒定律
· 目标公司对赌条款无效的法理证成
· 论消费者友好型《公司法》的价值定位和制度设计
· 论公司生存权和发展权原则——兼议《公司法》修改
· 论控制股东和实控人滥用公司控制权时对弱势股东的赔偿责任
· 股东中心主义的再认识
· 基于公司理性自治的公司法规范重塑
· 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创新
·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签署的担保合同效力规则的反思与重构
· 论合伙型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人的退伙财产请求权 ——合伙企业法和投资基金法的不同维度
· 论公司法与民法典的良性互动关系
· 新《公司法》的设计理念与框架建议
· 信用责任:正在生长中的第四大法律责任
· 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平衡艺术:《公司法解释四》的创新、缺憾与再解释
· “十三五”时期商事制度改革重点任务
· 现代公司法(第三版)
· 打造投资者友好型证券法 推动资本市场治理现代化
·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
·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的升华与制度创新——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为中心
· 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联动修改
·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 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认识误区及辨析
·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我国IPO注册制改革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