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一、外部困境与灵感难题
韦伯首先谈到的是以学术为志业过程中会面对的两个难题:外部环境与内心灵感。
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是每个时代的学者都必然会面对和经历的问题,在当时的德国,有志于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必须先从“编外讲师”做起,微薄的薪水使得年轻学者需要足够的金钱支持才能够抵御几年之内从事学术职业带来的物质风险,而这也造成了德国学术职业建立在“金钱支配”前提上的局面。除物质上的不充足之外,学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便是在职位晋升中“机遇”垂青与否的不确定性,大学教师这一职业需要的是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在具有学者的资格同时,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似乎也不是一件易事,“以恰当的方式将科学问题呈现出来,使一个未曾受学但具备领悟能力的头脑能够理解这些问题,继而能对它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大概是教育事业中最艰难的任务。”距离韦伯演讲已经过去近百年,但是这些道理在今日学术背景下仍不无道理,一个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首先要有勇气面对的便是这种并不怎么乐观的外部发展环境。
学术生涯的内在难题似乎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在灵感到来的路上,辛勤的工作与沉醉其中的热情都是灵感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工作和热情,首要的是两者的结合,能够诱发想法的产生。”“如果一个学者没有自己的灵感与想法,他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却永远得不出自己的创见。”客观来看这的确是学术生涯中的另一个风险与挑战,但是“灵感”本身也并非“可遇不可求”,更不是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异禀的天赋和一闪而过的灵光,正如韦伯提到的“工作与热情”,在笔者看来这可以被解读为在学术道路上的思考与坚持。“工作”是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是对资料的翻阅查找,对文献的整理研究,为课题和教学而付出的日日夜夜;而“热情”则可以解释为一种陶醉,一种对于学术本身的热爱与坚持,一种对于这种“专业化”事业的迷狂,而也正是这种可能为局外人不屑以至于嘲讽的陶醉感,才是一个人可以以学术为志业,并坚持为之的重要前提。“无论什么事请,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韦伯的这一分析不仅仅是对与学术为志业要素的探讨,更是对任何选择职业生涯所应具备品质的阐释,如果要选择一项你真正希望一生献身于此的事业,一以贯之的热情是可以让人若干年后依然赞同自己当初选择并保持对这项事业热爱的必备要素。
二、教师角色与价值把握
在韦伯看来,科学最重要的功用就是使人做到“头脑的清明”,而正是这种思想路线的指导,使得韦伯对于教师角色的职业操守和传播价值的中立性也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教师的角色方面,韦伯强调教师不应当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更不应在课堂上去兜售自己的世界观,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不是将个人态度强加于学生,而应该尽量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原因在于课堂本身的不平等性:在课堂之上,“学生必须沉默,教师必须说话”,“在听众有可能有不同看法,却被责令保持沉默的地方,让他来炫耀自己信仰的勇气,这未免太容易了些。”韦伯的这一要求在今日也直指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公知”“学术明星”这一群体队伍的壮大使得言语越犀利、立场越明确便能得到越多的追捧与关注,煽动性的言语使得学生群体对其课堂更加趋之若鹜,但是这种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将个人态度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行为是不负责任也是并不光明的。真正的教师会保持警惕,会将分析与事实陈述作为课堂的内容,介入世界观和政治的斗争并非其所为。“事实分析”与“个人观点”似乎无法完全分割,笔者认为两者可以区分,但是的确需要教师本身更多的警惕与准备。如对实际政治问题的意见与对政治结构和党派的科学分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内容,作为“教师”身份,首先需要向学生传授的是对政治、党派结构的客观分析,也许其中会有个人倾向与意见,但是课堂之上应分析利弊得失,将双方观点意见均作阐明,而非“立场鲜明”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态度,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不再是“教师”,而是成为了课堂并不需要他具备的“领袖”身份。
“价值的中立性”正是科学本身所要带给人的“头脑的清明”,是科学为世界除魅的手段,是在以科学为业中除去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带来的意义。价值中立性的意义在于价值多元与价值包容。从事学术教育的人面对的群体本身就从属于不同的教派,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要求自己,以他的知识和方法对这些持有多元价值的群体有所助益,“他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会他的学生承认‘令人不舒服的’事实,那些相对于他们的党派观点而言不舒服的事实”,而这是通过价值中立来实现价值包容的过程。在笔者看来,不论是“以学术为志业”抑或只是进行学习研究过程中都必须做到也首先应该学会的一点,就是学会承认“令人不舒服的事实”。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是帮助人真正透彻理解问题症结所在而不囿于个人片面观点的重要手段。也正因为此,韦伯甚至将这种“价值中立”方式的教化称为一项“道德成就”。
韦伯在百年之前的演讲至今看来仍旧振聋发聩,读罢感觉受益良多。借古窥今,以学术为志业的道路上依旧困难遍布,并不良好的外部物质环境使得不少人对于这条道路望而却步,内在热情的不足则使得众多即使已经迈步走上这条学术道路的人并无法获得“灵感”的垂青,最终碌碌无为并无成果可言。但仍应看到的是,我们从来不曾缺乏讲台上优秀的先生们,他们以学术为志业,秉承价值中立的要求传道授业解惑,保持并传播着“头脑的清明”,也正是他们的信仰与坚持、热情与不懈,鼓励我们对于以学术为业这条道路亦充满着期待与尊敬,也受益于其带来的知识与力量。
作者:曹美璇(中国民商法律网责任编辑)
本文系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联系ruc_cm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