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1.《信息隐私:制度议题与多元理论》
作者:戴昕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戴昕,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双学士(社会学专业),美国杜克大学法律博士(J.D),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J.S.D),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侵害隐私问题日益突出。本书采取“反形式主义”的立场,鲜明地指出通过法律明确定义隐私所面临的困境,对隐私保护、数据产权和声誉修复等社会前沿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在研究路径上,本书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中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逐层分析隐私、数据与声誉之间的联系,将在形式规范层面上看似割裂的法律部门打通。阅读本书,对于认识隐私、数据权利以及声誉损害及其救济的原理与机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2.《隐私即信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
作者:阿里·沃尔德曼
译者:张璐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阿里·沃尔德曼(Ari E. Waldman),美国东北大学法学院,法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法律、信息和创新中心主任。
张璐,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互联网时代的大范围信息共享在各个领域都为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在技术改变生活的当下,是否“隐私已死”。而本书旨在通过转变对隐私的认识。其提出“隐私即信任”这一思考方式,将隐私界定为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基于信任的社交结构。这一理论的法律意义在于弥补“通知—同意”制度的缺陷,化被动为主动地应对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时代挑战。
3.《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
作者:海伦·尼森鲍姆
译者:王苑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海伦·尼森鲍姆,康奈尔大学理工学院信息科学教授,曾先后任职于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
王苑,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本书提出的场景一致性理论着眼于社会生活与现实场景,提出了“隐私权并非对个人信息的控制,而是确保个人信息合理流动的权利”这一灵活而独到的见解。该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不仅打破了隐私控制理论的主导地位、为个人数据的流通利用提供理论根据,而且也成为了GDPR“合法性基础+基于风险合规要求”规范的理论源头。
4.《数据的边界: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
作者:玛农•奥斯特芬
译者:曹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玛农•奥斯特芬,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尼罗德商业大学和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等客座讲师。曾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信息法研究所担任博士研究员,获得隐私法和大数据方向的博士学位。
曹博,知识产权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网络治理与数据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
当今信息社会中离不开数据,线上购物的个性化推荐、金融信贷的风险管控、智能交通……大数据已经逐渐全面渗透个人生活,而数据的使用是否有其边界?本书通过分析大数据的运作过程及负面影响,指出了当前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并提出针对大数据问题的综合处理方案。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何为大数据、大数据对个人权利和自由可能造成的侵害,以及未来应采取何种手段应对大数据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曾诗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